张正旺教授团队发现黑尾塍鹬渤海湾新亚种
由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团队联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Theunis Piersma教授团队以及葡萄牙阿威罗大学、冰岛大学、全球候鸟迁飞网络、俄罗斯保护环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我国天津和河北滨海地区发现黑尾塍鹬的一个新亚种,并以其发现地渤海湾将这个新亚种命名为Limosa limosa bohaii。
黑尾塍鹬是一种中型涉禽,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属于IUCN红色名录近危物种。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和地理分布,三个亚种被广泛接受,即:指名亚种(Limosa limosa limosa)、冰岛亚种(L.l. islandica)以及东方亚种(L.l. melanruoides)。其中东方亚种是已知的唯一分布于东亚地区的黑尾塍鹬亚种,且体型最小。近年来,从中国东部沿海至东南亚地区,鸟类学者和观鸟爱好者屡次观测到体型差异显著的黑尾塍鹬,特别是在中国渤海湾北部(天津、河北)地区,每年春季会有上万只体型较大的黑尾塍鹬利用该地区作为迁徙停歇地。研究团队借此推测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存在另一个黑尾塍鹬亚种。
研究团队通过形态学研究证实,这支出现在渤海湾的黑尾塍鹬在喙长、头喙长、跗跖长、跗跖至趾长和翼长等五个形态学测量指标上,均明显大于东方亚种,是已知的体型第二大的黑尾塍鹬,略小于分布于欧洲大陆的指名亚种。通过比对三个亚种和渤海湾黑尾塍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联合序列,研究团队发现渤海黑尾塍鹬属于一个独特的线粒体支系,与冰岛亚种的遗传距离最近且晚于东方亚种分化的时间。鉴于其与三个已知亚种的形态学和遗传学差异,研究团队提议将渤海湾较大体型的黑尾塍鹬作为一个新亚种,并以模式标本的发现地渤海湾命名其为Limosa limosa bohaii。目前,该亚种的正模和副模标本均收藏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植物标本馆,标本制作人为郭冬生先生。
该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of a morphologically and genetically distinct population of Black-tailed Godwits in the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为题,于2020年9月在国际鸟类学著名期刊《IBIS》在线发表。文章第一作者朱冰润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正旺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国家地理“空气和水保护”基金以及荷兰国家科研基金等共同赞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