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快讯

北京师范大学雷维蟠博士揭示渤海湾盐池对于迁徙鸻鹬类的重要性

由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团队的雷维蟠博士联合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稳定同位素的技术手段揭示了渤海湾人工湿地-盐池对于迁徙鸻鹬类食物来源的重要作用

生境丧失是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渤海湾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EAAF)的重要中停地。受滩涂围垦的影响,近50年来渤海湾的天然潮间带滩涂丧失了65%以上,导致了迁徙水鸟的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并使EAAF成为全球濒危物种数量最多的一条迁徙路线。在天然湿地丧失的同时,部分鸟类转而利用人工湿地作为栖息地,如海岸盐池。盐池是沿海晒盐的人工水域,往往面积广阔、食物资源丰富。但对于哪些水鸟会利用盐池,盐池对水鸟食物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一直缺乏研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数年的野外调查监测,对比了在天然潮间带滩涂和盐池中取食的水鸟种类和数量,再结合鸟类血浆、血细胞的δ15N δ13C稳定同位素,揭示了鸻鹬类取食模式和体型大小决定了其利用盐池的程度。研究发现水面取食的物种主要利用盐池进行取食,盐池也是中小型通过触觉和视觉取食物种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型通过触觉取食物种在低潮期间利用盐池比例很小。稳定同位素的结果显示,来源于盐池的食物比例最高的为红颈滨鹬(82% – 95%),其次为弯嘴滨鹬(64%– 79%)。

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取食模式和体型大小鸻鹬类对盐池利用的差异,并推测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喙的形态导致的。水面取食及中小型鸻鹬类通常有尖细的喙能够利用表面张力运输(surface tension transport)在高盐度水体中高效取食并避免摄入过多盐分,而大型触觉取食的物种缺乏这种喙结构。本研究表明海岸盐池是一些鸻鹬类的重要取食地,对盐池的科学管理有助于减缓迁徙候鸟数量的下降趋势。该研究以“The value of coastal saltpans for migratory shorebirds: conservation insights from a stable isotope approach based on feeding guild and body size” 于20217月在国际期刊《Animal Conservation》在线发表。文章第一作者雷维蟠系张正旺教授的博士毕业生,目前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本研究成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雷维蟠的联合博士导师之一Jose Masero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世界自然基金会、阿拉善SEE任鸟飞等项目共同赞助完成。


文章链接:https://zslpublication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cv.12717


文章原文
文件类型: .pdf eb30cea2023499c071d01581fc172fa8.pdf (788.91 KB)


图片1.jpg

a低潮期间在南堡盐池取食的鸻鹬类个体占滦南湿地全部个体数量(盐池和滩涂之和)的比例。b 基于血浆稳定同位素贝叶斯混合模型揭示的鸻鹬类来自盐池的食物贡献比例。c基于血细胞稳定同位素贝叶斯混合模型揭示的鸻鹬类来自盐池的食物贡献比例。由a图从左到右可见,水面取食鸻鹬类物种利用盐池取食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中小型通过触觉和视觉取食物种,大型的触觉取食物种利用盐池的比例最低。相应的血浆和血细胞同位素得到的食物来源比例也有相同的趋势,且同位素得到的鸻鹬类对盐池的利用程度比数量调查得到的结果更高。

图片2.jpg

盐池中取食盐水蝇幼虫的小型鸻鹬类,红颈滨鹬,摄影 Adrian Boyle





北京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编100875